6版 调查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5月22日

查看其他日期

科创板
不是投机者的套利场

2019-05-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林淙 记者 吴正懿 ○编辑 邵好

科创板可以包容不成熟,但绝不原宥不诚实,更不能容忍投机者。

在“创新助推器、改革试验田”的定位下,承载资本市场改革使命的科创板广开贤路,用更为开放、包容的姿态为科创企业铺路搭桥,营造一片更肥沃、更阳光的成长土壤。

目前的110位科创板“考生”,经过交易所一次和多次问询后,逐渐从“陌生人”变成“熟面孔”。应该说,多数受理企业身怀绝技,科创属性鲜明,在细分赛道上独当一面,各擅胜场。但也不排除个别企业抱有侥幸心理,将科创板赛道当成了“练兵营”和“备胎”选项,甚至将之视作一个“幸运转盘”——能上则坐享估值红利,被否则转投他途。

能否真正在科创板“安家落户”,还得看你有没有一颗“过日子”的心。

从长计议,赤诚相见是前提。这意味着,科创企业在进行自我介绍时,需毫无保留、不遮家丑。在展示优点的同时,也不能讳言缺点,粉饰财报、夸大其词、精于包装只能遮掩一时,“日久必见人心”。

在“保真”的基础上,是否“情投意合”也是关键。科创板对于企业科创含量与发展潜力的要求,初步框定了“理想型”的模样。若条件不甚符合,就说明企业与科创板定位存在一定偏差。既非“良配”,当知“强扭的瓜不甜”。科创板能上能下的机制设计,也给试图强行闯关的企业敲响警钟:切莫抱着侥幸心态,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丑媳妇终要见公婆。如果说,过去的招股说明书更像是提交给发审委的作业,那么科创板申报企业的信息披露就是面向社会公众的说明书和宣传册,是置于阳光下接受公众审阅的“自画像”。

科创板以信披为中心的理念,实则是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管问询体现的是社会关切,审核的“权力”放诸全社会。在科创板问询式审核的全程中,社会监督始终是“另一只眼”,用犀利甚至苛刻的目光打量“赶考者”,正是科创板制度设计的亮点,也是改革命题中的应有之义。

如果说,监管问询是对企业“自画像”去美颜、去滤镜式的全面“体检”,“几分像”、“怎么样”则将完全交由市场和投资者来打分。但一个核心原则是,无论是审核逻辑还是审核结果,都不应挑战逻辑基础和社会共识。

科创板的包容性并不意味着没有牙齿。需要提醒的是,科创板在降低硬门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软约束。为了寻求科创板套利而粉饰扮靓的投机者,不该“投其所好”硬闯科创板,也注定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