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提升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作为当前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年内打造8.5万亩高标准农田

2023年09月24日

YMG全媒体记者 王宏伟 苗春雷

22日,全市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观摩会举行,推进我市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发展行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稳步提升,今年夏粮亩产达到411.8公斤,比去年增加8.4公斤、增长2.08%,增幅、增量均居全省第二位。

但是,烟台是低山丘陵地区,耕地、水资源短缺,通过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来提升粮食产能的空间非常有限,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水平,将其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市把提升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作为当前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下一步,将通过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有效增强农业科技支撑、有效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有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提升粮食产能。

推行复合种植

确保增产增收

会前,与会人员深入登海种业16场、莱州宏大粮食合作社等观摩点,实地了解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路径。

初秋的登海种业十六试验场,俨然一个“玉米品种博物馆”:这里分区划片整整齐齐,不仅有登海新品种筛选试验,还有黄淮海品种比较试验、机收新品种展示,就连全国首个推广面积突破千万亩的“登海605”以及创下我国夏玉米百亩丰产方高产纪录的“登海618”等明星品种也在此“亮相”。

粮食要丰收,良种是关键。“这里每年展示、试验的品种超过3000个,孕育了一批优良品种。”登海种业董事长唐世伟说。

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在莱州市宏大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一排排玉米、一垄垄大豆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通过加大玉米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充分利用大豆、玉米的高度差,实现两种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同时,大豆根瘤菌具有固氮和施肥的功能,还能为玉米生长提供养分,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谐共生。”莱州市宏大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成军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既可以有效解决玉米大豆的争地问题,又能最大限度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

他算了一笔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增收500元左右。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与省农科院合作进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新型试验。

把握关键重点

提升单产水平

小麦亩产880.89公斤,创农业农村部山东小麦实打验收最高纪录;小麦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玉米播种面积66.7万亩,较去年增加5000亩……

“今年以来,我们以创建2023年国家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为契机,深挖粮食增产潜力,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扎实成效。”会上,莱州市相关负责人就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

做好规划引领。在长期规划上,莱州制定了《莱州市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在近期实施上,出台了《莱州市2023年度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实施方案》,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

把准关键重点。莱州选育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登海605”“金海5号”“金来705”“烟农1212”等高产抗逆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100%。科学运用良法,实现深耕深松30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8000亩,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技术措施实现全覆盖。加强农机保障,农业机械保有量16.9万台,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17%。

强化政策支撑。发放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842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7484万元,争取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1203万元,小麦、玉米累计入保面积98.6万亩。2023年,推选省优秀基层农技人员5名、烟台市“双百计划”行业拔尖人才70名、各级“乡村之星”17名,确定“头雁”培育人选8名,新型职业农民中高级职称评审11名。

提高土地质量

提升装备水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较普通农田每亩可增产10%—20%。对此,会议要求,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确保年内完成8.5万亩建设任务,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会议提出,坚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新品种、开发一批新技术、研制一批新装备。鼓励育种单位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大力培植、引进、选育市场前景好的新品种,打造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平台。抓好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逐步将中低产区提升为高产区、高产田打造成样板田。

会议提出,聚焦高性能播种、低损耗收获、丘陵山区轻简等紧缺类型,大力研发高端化、智能化农机。严格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积极引进推广高性能、智能化、复式作业机械,加快老旧机械淘汰更新。

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很难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加大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