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306142311FNcthl3U1H.jpg

医疗器械市值风云:迈瑞医疗市值本周缩水近160亿,高价抱团股一地鸡毛

于娜 郭怡琳 2021-3-6 16:56:49

本报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郭怡琳 北京报道

本周沪指围绕3500点震荡,白马股持续调整,顺周期行业冲高回落,一些超跌低价股反弹,市场领涨热点较为散乱。截至收盘,沪指跌0.04%,报收3502点;深成指跌0.03%,报收14412点;创业板指涨0.70%,报收2871点。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高价抱团股震荡后走低,截至周五收盘前稍有反弹。

经过上周的持续下跌,本周医疗板块出现比较大的回调,周五整体走势有所回归。风水轮流转,疫情平稳期,注射器概念股走势较好。随着两会期间核酸检测需求增加,该板块股有小幅拉升。截至3月5日,医疗器械版块182支股中,上涨142家,下跌38家,涨停2家。

流通市值方面,记者梳理发现,本周爱尔眼科市值稳居榜首。迈瑞医疗因市值缩水159.72亿元,排名调至第三位,从而将京东方A拉回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泰格医药以799.64亿市值排名反超,复星医药虽蒸发70.19亿元市值,但排名没有改变。

招商证券表示,持续看好医疗器械赛道机会。当前国内外经济仍在复苏途中,全球货币政策尚未出现实质性收缩,短期市场大幅调整后,通胀上行和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化,目前来看,市场继续下探的空间已不大,对于优质资产而言,短期大跌后吸引力将逐步提升。中期投资仍建议聚焦医疗、科技(含高端制造)、生物等优质赛道,回调后即是布局机会。

黑马济民制药表现喜人

本周黑天济民制药(603222)10.02%涨停,开盘报17.19元,报收19.1元,涨幅10.02%,成交量4491.66万股,成交额82967.91万元,换手率14.04%。

3月1日晚间,济民制药公告称,公司实控人家族成员张雪琴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减持计划告知函》显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张雪琴持有公司股份3906.92万股,约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2.21%。而张雪琴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20万股。

随后,济民制药股价当日涨停,报15.17元/股,且近6个交易日中有5日涨停。另一边,济民制药的控股股东双鸽集团股份此前也进行了减持。从中报的11583.8万股,变为了三季度的11073.08万股,减少了510万股;持股比例也从36.2%降至了34.6%。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19-2025年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医疗部门年消耗一次性注射器的150亿支,输液器130亿支。同时,中国一直是一次性注射器生产大国,过盛产品大量出口到国外。我国共向17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一次性注射器,对美国、德国、俄罗斯、巴西和意大利的出口额列前五位,五大贸易伙伴占据36.89%的份额。其中,美国占20.11%,是我国一次性注射器出口最大贸易伙伴。

随着国内新冠疫苗畅销海外,全球疫苗接种计划迅速推进。一时之间,注射器市场需求翻倍。而在两会的影响下,核酸检测需求量再次大幅暴增。因此,济民制药、东方生物、ST中基牵头大涨。

迈瑞医疗市值缩水159.72亿元

本周流通市值榜方面,迈瑞医疗因市值缩水159.72亿元,排名调至第三位。3月5日晚间,迈瑞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Magnifice(HK)于2021年3月3日质押51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1.72%。截至本公告日,公司股东 SmartcoDevelopment累计质押股数为0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0%。公司股东 Magnifice(HK)累计质押股数为595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20.04%。

分析其市值缩水原因不难发现,最近一个月,迈瑞医疗下跌16.06%,上榜深股通2次,外资累计净卖出8153.39万;近两个月下跌11.18%,上榜深股通4次,外资累计净卖出1.44亿。

即便如此,跨越这道难关的迈瑞医疗依然是投资的不二选择。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6%,2019年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国内企业产值国际占比超过10%,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基地。

天弘中证认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是由需求端和供给端共同促进的。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双轮驱动,造就了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行业的大空间、高增速,行业进入量价齐升的黄金时代。

其中,需求端有两大刺激因素。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消费升级。而在供给端,中国的医疗保健设备企业从代理出身到自研自产,从低端到高端,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心血管领域的人工心脏瓣膜、药物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分子诊断领域的癌症早筛、基因测序,影像设备领域的PET/CT、胶囊胃镜等高端领域,国产企业已经实现赶超。只有通过创新,叠加政府政策的支持,才可将存量市场上进口企业的市场份额转化为自身的增量市场。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