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企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业互联网赋能
百年青啤意气风发
本报记者 刘 成
图① 青岛啤酒集团的智能化生产线。
图② 青岛啤酒集团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新产品。
徐 镭摄(中经视觉)
青岛啤酒三厂的智能化生产线及系统集成控制中枢。
徐 镭摄(中经视觉)

上海市民王骏是一位外企职员,同时也是资深啤酒爱好者。今年,他又有了另一重身份——由于加入了青岛啤酒的分销员计划,他成了青岛啤酒集团的“云员工”。朋友们通过他分享的链接购买青啤,让王骏每月有了上千元的额外收入。

实际上,这个新身份源于他在青岛啤酒微信商城的一次购物体验。当时,他周五下班后才下单,周六中午快递员就把啤酒送上门来,比很多平台的物流都快。

快的背后是青啤集团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支撑。网络下单—智能分仓—智能仓储—快递接货—配送上门—分销员收益,整个流程全部“可视”,每个节点均由数字化驱动。青岛啤酒能够提供如此快速的送酒服务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直抵终端的快速配送与青啤分销员计划,正是青岛啤酒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如今,从采购、研发到制造、销售,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已开始逐步贯穿青岛啤酒全产业链,这正是工业互联网的要义所在。依靠工业互联网赋能,百年青啤正在迈向“智变”。

数据支撑

“最近10年,青啤一直着力推动数字化转型。”青岛啤酒集团负责销售运营管理工作的副总监张帆告诉记者,青岛啤酒的数字化转型始于网上平台建设。当时,青岛啤酒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电商系统与终端系统。他们不仅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上开起了旗舰店,还“登陆”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最近,公司又努力对接新零售,拓展社区团购平台,借助阿里巴巴、京东的通路,让产品进入各社区小店。

“得益于数字化升级,我们可触达全国近400万个销售终端。”张帆说。

据张帆介绍,青啤每年能生产约180亿瓶啤酒,平均每分钟4万瓶。面对如此巨大的体量,青啤依旧可以做到全程可追溯。不仅公司能够掌握详尽的信息,消费者也可以。只要消费者开瓶扫描,就可以知道这瓶啤酒是哪个工厂、哪个班组生产的,物流路线是怎么走的,上游的原料供应商是谁,瓶子的供应商是谁。

有了这么多大数据,青啤又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譬如,青啤的订单系统能够精确分析出,40天后哪个市场、哪项产品的销量是多少;全国60多家工厂、150条生产线,怎样匹配才是最经济的。

数字化转型让青岛啤酒的市场响应速度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原浆啤酒为例,这种保质期只有7天的啤酒,过去只能在生产基地当地销售,产销量一直较低。现在,类似产品可以销往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消费者在电商下单,我们快速接单,一瓶啤酒从生产到摆上消费者餐桌用时仅为24小时,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对生鲜啤酒的需求。”张帆说。

数字化转型为青啤在疫情期间迅速调整销售策略提供了支撑。当市场因新冠肺炎疫情突然遇冷时,青岛啤酒充分利用销售平台优势,快速研发上线了遍布全国28个省份、415座城市的无接触配送地图小程序。客户下单后,系统将订单转配到经销商处,对方立刻安排无接触配送。统计显示,疫情发生以来,青啤配送地图使用量已超2000万次。

私人定制

2019年,多年钟爱青啤的张伦与程倩结婚了。在婚礼上,罐体上印有二人精美结婚照的青啤得到了宾客们的一致赞誉。这个“小变化”折射出的是青岛啤酒的“大进步”——从规模化制造到小批量定制的转变,这背后是青啤以互联网思维向智能制造转型的积淀。

青啤刚开始尝试线上定制的时候,主要是与大企业合作,比如与肯德基、必胜客联手开展IP营销,为万科、复星、保利等企业做定制产品。之后,定制逐渐转向个性化、多元化,例如新人的结婚纪念罐、影迷的“魔兽罐”“战狼罐”、马拉松选手的“庆功罐”……

2019年7月份,青岛啤酒私人定制平台正式上线,拉开了啤酒私人定制的大幕。这个个性化、定制化的柔性生产线,最低起订量仅为15箱。在定制小程序方面,青啤可以提供20多种风格、100多种设计模板,并为用户留下了自由创作的空间。

在青岛啤酒集团创新营销事业部总经理李辉看来,这种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生产经营模式,真正推动青啤实现了从“产品为中心”向“消费者为中心”的转变。

“当时,全球范围内尚没有成熟的私人定制智能化解决方案,青啤只能自主研发。”青岛啤酒集团战略投资管理总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是强化“青啤智造大脑”的价值。

青岛啤酒提供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包括从制麦、酿造、灌装到个性化包装设计、生产、物流等在内的整条供应链,都实现了“数字叠加”。

在生产前端,青啤研发部门依托“三叠加、三解码”质量管理及研发体系,建起了一个高效的新产品开发体系。每一款新产品都是依托数据研发推出的,都有完整的指标体系,都有关键的技术支撑。

在生产环节,发酵周期不同、生产周期不同、包装规格不同的产品能够通过智能分拣设备实现即时分拣、扫码发货。

在消费终端,青岛啤酒私人定制平台打通了社会及高校的设计师平台,形成了与电商交易平台兼容的销售平台。各环节共同组成了一个开源生态系统。

“为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青岛啤酒正在论证‘起订量仅为5箱’的可行性。消费者定制的门槛越低,意味着对规模生产的挑战越大。不过反过来看,只要我们能跨过这道槛,青啤的上下游协同能力就将获得新的提升。”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对此,青啤信心满满。

极限挑战

在位于青岛平度市的青岛啤酒智慧产业示范园内,青啤三厂正是持续升级个性化定制的攻坚者之一。通过建设智能化啤酒生产工厂,该厂已经成为私人定制的“标杆平台”。

“如今的定制流程已经非常流畅了,当年可不行。”青岛啤酒三厂生产部副部长郭德兵回忆起最初的日子,一度紧皱眉头。“生产线一小时出酒9万罐,一秒就是25罐,完成一个15箱酒的定制订单,也就不到半分钟,控制难度极高。”郭德兵说。

为解决这个问题,1年前,工厂发起了一轮“极限挑战”,以期解决定制带来的酒罐刷洗、滤芯更换等产能损耗,以及不同规格、包装的产品分拣包装、入库发货等问题。

“私人定制的特点是客户散、订单小,大家需求各异,这对适应了传统生产、规模生产的工人来说,是件麻烦事。”郭德兵说,工人们一度不太理解工厂接下这个“苦差事”的理由。毕竟,生产链条上的每个要素都要经历迭代,不痛苦是不可能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伴随着制罐、销售、物流等上下游数据打通以及智能分拣系统升级,青啤智能制造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实现私人定制之前,企业之间要实现平台互联难度极高。即便是同在平度智慧产业园内的两家制罐企业,想与青啤三厂共享数据也绝非易事。如今,上下游生产数据无缝对接,制罐厂按需完成个性化印制,易拉罐不用二次复检即可直接进入青啤灌装车间。

如今,在青啤,打造灯塔工厂已经成为大家工作生活中的新“热词”。

“目前,全球共有44家灯塔工厂(指大规模运用新技术的现代工厂,之所以称为灯塔,寓意为这些工厂像指路明灯一样,为其他现代工厂指明升级方向),其中中国有12家,这也代表了我们的努力方向。”青岛啤酒厂工程部工作人员宋森是位“80后”。他告诉记者,青岛啤酒厂正瞄准灯塔工厂目标,从攻克一个个“节点工程”起步,推动全流程重塑。“这在啤酒行业里是史无前例的。”

3号与6号生产线是青岛啤酒厂的两条大生产线,也是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参观项目。站在玻璃幕墙外远观,一股浓浓的“未来感”扑面而来。在这里,参观者不仅能亲眼见到模块化贴标机等“高配”设备,只要更换“标站”,就能实现水晶标、冷标、热标、定位贴标等各类贴标方式的迅速切换。同时,占据了整个楼层的生产车间均覆盖了无线网络,每一项工艺都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控制,基本实现了无人值守。

打造平台

按照企业发展计划,作为啤酒行业领军企业,青岛啤酒将以打造啤酒行业互联工厂为切入点,建设全国首个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实现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的数字化转型。

2019年,青岛啤酒成立了专门的供应链中心,优化端到端的产业链运行及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等,推动啤酒产业链条全流程集约化、高效化、智能化升级。包括啤酒花供应商、粮食企业、商超餐饮等在内的上下游企业均会与平台连接,从而解决啤酒行业一直存在的产业结构老化、上下游企业小而散等一系列“痛点”。

在青岛啤酒平度智慧产业示范园中,平台带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工厂从系统平台上获取订单,按照订单要求选择大批量生产或定制化柔性生产。”郭德兵说,产业园内云集了供应链上几乎所有环节,基本形成了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生态闭环。

据悉,在青岛平度这个亚洲最大的“百亿级”啤酒产业智慧示范园里,青啤正在以青岛啤酒三厂为中心,统一规划升级现有上下游产业,拓展麦芽、包装材料、仓储物流、啤酒酵母深加工、私人定制、文旅等链条,增强产业链集聚与带动效应。同时,公司还在努力打造平台型企业——从产智融合、资源共享、数据打通、技术赋能等方面构建互利共生的啤酒产业互联网生态圈。

业界专家评价认为,如今,“117岁高龄”的青岛啤酒已基本具备了智能智造、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基础。当下,围绕打造啤酒产业平台互联网的新命题,青岛啤酒正在从战略的高度给予工业互联网建设更多重视,各类大数据正在被汇集整合,一个工业互联网赋能的啤酒饮料产业集群已经初步成型。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