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聚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不能变“懒就业”,在慢中积累爆发力

龚亮/光明日报
2020-09-20 07:41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9月20日报道,步入“金九银十”,求职招聘又迎来一年中的旺季。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时,有一小部分学生既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做法被称为“慢就业”。

据统计,我国越来越多90后,尤其是95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边是数量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一边是受疫情影响调整招聘计划的用人单位,压力之下,2020年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据一项面向全国8.8万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8%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

“慢就业”虽然只是很小众的一种选择,但近年来舆论场上的热议,说明它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怎样避免“慢就业”演变为“懒就业”“不就业”?疫情之下“慢就业”现象越发凸显的背后折射出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1.“放慢步伐,只为更坚定前行”

很多人认为,毕业后赶紧找个工作是人生正道。但现在一些年轻人偏偏选择背道而驰。湖南某理工科大学毕业的何伟(化名)就是其中一位。

何伟大学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四的时候曾去一家火电厂实习。这段实习时光,他确定了自己不喜欢做本专业的工作,但对未来想走的路没有完全想好。他不愿意盲目地找一份在电厂的工作消磨自己的热情和时间。于是,他选择了在“慢就业”中寻找方向。

从小热爱看书、喜欢清静的何伟萌生了去学校当老师的念头。他一边准备着考取教师资格证,一边去所在城市的教育培训机构做兼职,增加对教师职业和对自我的认知。通过一年的准备,今年他成功被当地一所中学录取,成了一名初中物理老师。

墨尔本大学管理会计专业研究生李容辰代表了部分认同“慢就业”的年轻人。他认为现在越来越多90后、95后选择“慢就业”,体现了这个群体对选择自我发展方向越来越强的责任感和更加审慎的态度。

“无论是选择专业还是选择工作,没有对行业的充分了解,很难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身边不少人对自己曾经选择的专业感到后悔。合理的‘慢就业’是对自己负责。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赛道”,付出的努力才更有意义。”李容辰说。

相比国内,“慢就业”现象在西方很多国家并不显得另类。在高中毕业大学前、大学在读期间、大学毕业后,甚至在刚工作不久的一段时间里,都有年轻人暂缓下一步的学业或者工作,花半年或一年时间,参加实习、做志愿者或游学等。这段时间被他们称为“间隔年”(gap year)。

“间隔年”之后返回学校或者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能对选择的专业或工作更加有自信,态度更加积极。有国外研究表明,那些经历过“间隔年”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绩普遍比没有经历过“间隔年”的学生要好。

“‘慢就业’现象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多元择业观。他们对好工作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并愿意为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承受压力、付出努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慢’下来,只为更坚定地前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星辰说,“但是,作为成年人,要对自己负责,‘慢就业’要建立在自食其力、自己能养活自己的基础上。”

2.“慢”不是目的,关键要有意义

“慢就业”是一个中性词。对于合理的“慢”,社会应当更加理解和包容,但对毕业生而言,“慢”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慢”而“慢”。无论快与慢,年轻人尽快找准属于自己的“赛道”才是关键。

虽然2021年才毕业,李容辰现在已经开始忙着投简历找工作了。对于他这样决定毕业后回国工作的留学生,要考虑国内很多企业“只招收应届毕业生”的硬性要求。“而且我在本科期间对研究生专业和工作的规划都比较清晰,也就没有‘慢就业’的必要了。”李容辰告诉记者。

毕业于北京某大学外交学专业的于小文(化名)坦言,一些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是无奈之举。有些同学当年选择专业就是“父母之言”,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毕业后不想从事相关工作;有些同学选择的专业跟市场需求不匹配,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有些同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败下阵来,被迫选择“慢就业”。今年,当毕业遇上疫情,加入“慢就业族”的毕业生可能会更多。

如果不得已而选择“慢就业”,该如何“慢”出意义?“‘慢就业’的时间因人而异,最好不要超过一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因为学习或工作压力的消失就漫无目的,演变成了度假,更不能成为浑浑噩噩的‘啃老族’。应该牢记,这段时间是个‘探路’的过程,要作出严肃、慎重的决定。”李容辰说。

北京一家物流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对于“慢就业”的学生,公司看重的是这段时间他到底做了什么。如果只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这会让人怀疑该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慢”下来,是为了让自己步伐更坚定、更有竞争力。合情合理的“慢”,才能让人信服。

3.学校和社会需要“快思考”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是他们的心愿。“慢就业”的目的是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慢就业”现象的背后,不仅仅是青年择业观的改变,也反映出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学校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兴趣、充分认知自我;对于就业方向不明朗的专业,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企事业单位给予高校学生更多实习交流、了解行业的机会;家长更加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些都是青年学子们真切的愿望。

毕业求职,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全国上下、各地各部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所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慢就业’鞭策社会各界进行‘快思考’。”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方卫兵说,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除了学生自身努力,还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助力。

方卫兵表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指导,同时注重毕业生跟踪调研,特别要关注“慢就业”毕业生,了解未就业情况及原因,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社会要多为高校学生提供接触行业、接触社会的机会;家长既要尊重子女,又要及时纠正其错误观念,鼓励子女勇敢面对挑战、开启职业生涯。

学会计算和承受成才的时间成本

郑中华

郑中华,80后青年学者,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三峡之光”访问学者,重庆市万州区青年讲师团成员、哲学社会科学讲师团成员。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慢就业”已经不是一个新词。近年来,每到毕业季,都会有媒体报道“慢就业”现象。越来越多的90后尤其是95后年轻人成为“慢就业族”,他们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而是通过游学、旅行、创业考察等方式寻找确定人生方向。据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就业压力增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

“慢就业”和之前任何一种就业观念一样,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化的产物。“慢”下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持续向好,能够担负起“慢”下来的成本;学生自我认知更加清醒、个性更加张扬;目前社会仍存在一定的就业结构性失衡;一些学校就业指导不到位等。一些注重就业质量的90后、95后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慢”下来,通过自我充电、开阔眼界、学习思考等方式,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是无可厚非的。就业本无所谓快慢,年轻人有勇气、有毅力遵照自己的内心擘画人生蓝图,是一件好事。

我们需要提醒和警惕的是,一些毕业生打着“慢就业”的旗号,行“懒就业”“不就业”之实。“慢就业”的优劣不是绝对的。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慢就业”需要承受不小的精神压力,而且还需要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可以说是一种奢侈行为。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慢就业”。如果家人支持或者能自食其力,自己也有明确的规划,步伐慢点也无妨。就怕是不顾家人意见的漫无目的的盲目懒散,“慢就业”成为变相的“懒就业”“不就业”,成为“啃老”的遮羞布。

“慢就业”虽然目前仍属“非主流”,但它背后折射出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对于有价值、主动的“慢就业”,时下仍存在不少现实之困。比如“应届生”的身份不等人、大学生就业率评价体系的影响、家人的不理解等。对于借以逃避现实、被动的“慢就业”,全社会更要重视这一现象,从学校、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等各个方面着手,积极化解“慢就业”现象中的消极因素,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家庭实现梦想。

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的择业观教育必须构建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不少学生认为,学校缺乏足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冷门的专业,毕业生不太清楚将来自己能做什么工作,对该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太了解。如果学生能在学校期间就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做好规划、为之奋斗,也就不需要毕业后再花费宝贵的青春时光去摸索了。从社会层面来说,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改进就业服务制度、政策等,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家长需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社会业态层出不穷,要尊重子女的选择,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当然,对于消极怠惰的“懒就业”,家长要加强教育,鼓励子女积极融入社会,早日走上工作岗位,不要成为子女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青春宝贵,如果没有非慢不可的理由,就快点工作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迟早都是要走入职场的,实践证明,如果只是因为害怕、恐惧而逃避就业,时间越长,恐惧不仅不会消退,还会日益增长。人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在各种探索中日渐明晰自己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才有可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在“慢”的过程中积攒“快”的爆发力

许泽玮

许泽玮,1983年9月生,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新浪、搜狐等互联网公司,2011年创立91科技集团,现任91科技集团董事长、CEO。担任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等职务。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理想的工作很难一蹴而就。这是我从就业到创业一路走来的切身感受。

当前,“慢就业”现象在青年人群中凸显出来,一些高校毕业生不着急找工作,而是去支教、游学等,在正式就业前给自己一段缓冲期,思考规划未来。如果这种“慢”是在积累、在付出、在努力,那么我觉得“慢就业”不是坏事,正所谓快慢皆有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说领先一步,就能第一个冲过终点,在必要的时候放慢步伐、调整节奏、找准方向,才能跑得更远更坚定。但是,我想对青年朋友说,“慢就业”的“慢”不是不动、不作为,而是一种积累,在“慢”的过程中找到“快”的机会。

我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已经在互联网公司实习,毕业后加入新浪公司,后来乘着时代的大潮,找准机会去创业。创业之前的这段时间,对我来说表面上是“慢”的过程,实际上并不慢。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很努力,在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的路上马不停蹄,我认真地学习他们的产品理念,领会他们的企业文化,积攒爆发的能量。

在找到理想工作之前的这段缓冲期,要做好规划,不断提升自我,让未来的自己更有竞争力,要让“慢”有意义。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也是最宝贵的。在青春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并且为它不断积累,是最重要的事。

大学四年,我记忆里是忙碌而充实的。那时候,互联网行业方兴未艾,我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自学计算机,学写代码,还尝试做过网站。这个过程令人非常兴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一个东西,这段经历令我颇为自豪。

或许我天生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公司里经常和我一起工作的人,有时候会说精力不济,跟不上我的节奏。我就是这样一个风格,如果可以连轴转起来,就绝不选择中途停下来休息。很多朋友说,我这样的人注定会创业。2011年,基于在互联网大平台的工作经历,我顺利从四家风投中选择了经纬创投的第一笔投资,我的创业就此启动。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的创业之路之所以能够比较顺畅,前期的积累功不可没。现在有一些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过分追求完美,想要一步到位、称心如意,找不到满意的就等一等、看一看、望一望。我认为这样的“慢”是不可取的。对于初出茅庐的应届生来说,刚步入社会的几年是培养基本职业素养的关键时期。对于绝大部分毕业生来说,积极融入社会,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学习和沉淀自己,才能将知识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能力,获得真正的成长。

当前,国家提出了“六稳”和“六保”。“六稳”以稳就业为首,“六保”首要的是保居民就业。各地各部门先后出台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也是前所未有。我真心希望广大青年毕业生在志存高远的同时,更注重脚踏实地。不去渴望轻而易举的成功,不去为找捷径浪费时间,而是把脚下的每一步走稳走踏实。

(原题为《“慢就业”不能变为“懒就业”》《学会计算和承受成才的时间成本》《在“慢”的过程中积攒“快”的爆发力》)

    责任编辑:王晓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