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协自省52万亿资管行业症结 四方向“化解工作”出鞘在即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维 北京报道
2019-08-22 18:43

规模近52万亿的证监系统资管行业的监管完善,仍旧任重道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业务规模已达51.71万亿。

其中,公募基金13.46万亿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计划23.60万亿元,私募基金资产规模13.33万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存续规模1.46万亿元。

规模如此巨量的资管行业背后的诸多问题,也一直被中基协所重视和反思。中基协日前在21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中表示,不断得到规范治理的资管行业仍然存在诸多基本面问题,并自我反思了近年来的行业自律监管中也存在一定的突出问题。

中基协对此表示,将在多个方面推进工作,进一步完善资管行业自律监管,推动行业发展。

资管基本面症结

伴随着证监会、中基协基于围绕资管业务“回归本源”的监管出清工作,资管行业的通道化、杠杆等问题仍在得到持续治理。

数据显示,2018年末相比,通道业务规模下降9.5%,分级产品规模下降41.1%,主动管理规模占比增加1.94%。

与之相对应的,股权私募和资产证券化业务则分别在创新资本形成和支持民企融资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863家原始权益人中,449家为民营企业及其他企业,占比46.97%。

无独有偶,在截至2019年6月末已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的141家企业中,有117家得到私募股权投资(有4家企业已完全退出),占比约83.0%,在投本金399亿元;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中,共23家企业背后得到了私募基金投资,占比达92.0%,在投产品231只,提供资本金约128亿元。

虽然如此,但在中基协下半年更多工作计划中,仍然归纳了目前资管行业仍然存在的四大基本面问题:

一是公募基金无法摆脱“基金赚钱、投资者亏钱”的怪圈,专业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投资工具属性弱化,缺少从投资者需求到大类资产配置再到最终资产组合管理的完整生态。

二是证券期货资管业务未能坚持资产管理本质属性,没有充分体现为投资人寻找最佳投资标的这一资产管理的本源和使命。

三是私募投资基金在推动创新资本形成、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有很多“伪资管”业务甚至非法集资融资业务隐藏其中,整体而言,发展质量不高。

四是行业尊重规律、尊重专业、信用立身文化不足,部分机构和从业人员风险合规意识淡薄,职业操守和专业水平低下。

中基协“三反思”

在基本面的问题面前,中基协也反思认为自身在三个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对行业实施自律管理的专业性不足,发现问题的及时性、解决问题的精准性、自律流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均存在很大不足,离行业机构的期待、市场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

 “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和事中事后管理是一项毫无经验积累的开创性工作,在私募基金法律法规制度设计缺失、行业自身发展不成熟、行业监管存在空白的情况下,协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中基协坦言,“囿于现有法规规章过于原则、监管协调不充分、协会自律资源有限等原因,私募基金登记备案须知的更新严重滞后,规范市场展业行为的自律规则不完整。”

“在这一过程中,协会增加了大量新员工,对行业运行逻辑和实际业务操作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经验和专业性上与行业快速发展现状不匹配,自律管理被动应急状态多,主动作为、专业研究、系统优化状态少,对复杂问题存在‘本领恐慌’,无法及时跟进、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中基协表示,”例如结构化债券问题,一线业务员工很难在繁杂的工作中、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市场敏锐性来发现、预警其早期潜在风险,导致工作被动。“

二是为行业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缺少系统、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需求梳理转化机制和解决方案推进机制,服务与自律的边界不够清晰,在自律中加强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此中基协表示,先前由于对自律管理中如何做好服务缺少认真研究,协会最新工作思路和自律规则未能及时、充分地对行业进行宣导,导致市场机构不理解,也造成市场机构与协会自律工作博弈,特别是风险机构通过各种变通方式不断测试登记备案底线。

“协会不得不通过多次退回补充材料、劝退等被动的方式来守住底线,导致登记备案工作效能不彰,行业体验较差。”中基协表示。

“一方面,部分行业机构试图突破自律规则‘防火墙’,谋取一已便利。”中基协坦言,“另一方面,部分协会员工存在‘监管者幻觉’,自律管理工作态度不够端正,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解决机构痛点、行业难点问题的紧迫性和勇于担当的决心。”

中基协表示,公募基金行业费率问题、私募基金登记备案透明度问题、资产管理业务卖方化问题等,协会持续关注此类问题焦点、难点问题,但由于种种阻力,一直未能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

三是协会内部治理存在缺陷,部门和员工存在本位主义问题,专业能力不足,前中后台之间、各业务条线之间、业务工作与监督保障工作之间缺少足够的目标协同、业务协同、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工作机制,相互支撑配合、协同作战能力欠缺。

“2014年开展登记备案工作以来,前中后台管理工作量和复杂度迅速增长,员工数量虽有扩张,但一直滞后于业务发展需求。”中基协表示,“长期以来,部门间更注重分工而忽视目标、业务协同,没有形成相互支撑配合、协同作战的体制机制;业务工作日益精细化、制度化,但响应行业发展诉求的及时性、解决行业发展困境的担当精神没有同步提升。监督保障工作注重防风险与合规要求,忽视了激励约束相容机制建设。人员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滞后制约了自律服务效能提升。”

工作将四方向“出鞘”

“没有退路,只有向前。”

对于上述反思,中基协如此强调,而对于资管行业存在的问题,中基协则表示将从四个方面做好2019年下半年工作,以化解资管行业目前面临的多种症结。

一是坚定人民性立场,坚持不懈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始终遵循本源和使命。其中包括集中精力围绕受托人信义义务完善行业行为规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解决好私募基金“伪资管”和利益冲突问题;解决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业务转型规范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52万亿的资管行业仍处在回归本源的过程中,但部分私募机构变相从事类借贷业务等“伪资管”的现象仍然悄然存在,这造成了私募资管行业出现刚性兑付、定价分离、资金池等违规融资问题,因此规范资管机构的行为并促进其实现转型,显然是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是坚持市场化取向,努力推动专业分工和市场化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坚定不移推动从大类资产配置到专业投资工具到基础资产供给三层架构;推动资产管理链条专业化分工,推进过程信用管理和市场化信用机制建设,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从业人员管理和专业道德培养工作,营造风清气正服务文化。

“行业的三层架构还没有完全成型,一方面大类资产配置机构的培育不充分,银行间、交易所市场割裂带来银行类与非银机构的隔阂没有打通,也间接给资管链条的完善带来难度。”一位接近中基协的私募机构人士坦言,“这个过程中仍然要依靠市场信用的发展,比如推动私募机构信用体系建设,让银行不再‘歧视’私募机构,进而疏通不同层级的资管产品和资金的流动。”

三是坚持法治化道路,努力优化行业生态和制度环境。包括推动《基金法》精神落地,推动完善《证券法》、《基金法》和《私募基金管理条例》,实现统一监管、功能监管。推动行业费率机制改革;推动基金销售机制向更加符合投资者利益的方向转型;推动基金税收中性和征缴机制改革;推动有利于创新资本形成的行业税收制度。推动税收递延型个人养老金制度,从根本上优化长期资金供给结构。

“无论是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和税优还是养老金投资的培育,亦或是强化销售机构的受托责任,都离不开上位法的明确和完善,有了配套的法律机制,资产管理市场才能得到更长久的发展。”上述接近中基协的私募机构人士表示。

四是坚持专业化治理,努力打造专业精良、服务高效的现代行业协会。包括坚持不懈推动内部管理流程再造;推进人才队伍和专业能力建设;推进从严治党和纪检监察监督保障作用。

“更加科学、高效的自律监管流程,将极大的促进行业效率提高,前期私募监管工作给一些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门槛和要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业的扶优限劣,但的确也给一些私募机构增添了更多麻烦。”上述私募机构人士表示,“协会可能会在人才、纪律、流程上进一步自我约束,从而更好的为资管行业提供服务。”

(编辑:李新江)

李维

资深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版块资深记者。致力于证券行业、资产管理、金融创新领域的报道和研究。2015年获评“南方报业年度记者”;2016年发布撰写多篇报告,并接受来自路透社、中国经营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