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服务业40年:撑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电商、旅游等井喷发展

第一财经 2018-09-21 09:20:23

作者:林小昭    责编:刘展超

1978-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905亿元增长到427032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5%,比GDP年均实际增速高1.0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服务产品从供给稀缺走向相对丰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78-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905亿元增长到427032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5%,比GDP年均实际增速高1.0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4.6%上升至51.6%,提升了27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8.4%上升至58.8%,提高30.4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这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3-2017年,服务业年均增长8.0%,高出第二产业1.2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于2015年突破50%,引领中国经济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目前我国整体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二产的增长自然会放缓,三产比重会提升。随着二产的信息化、自动化,需要的劳动力也在减少。比如很多地方都在推进机器换人,很多劳动力就转向了三产。相比之下,三产对就业的吸收能力更强,吸收的劳动力不断增多。

当然,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一线城市、发达大城市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而中西部的不少地方,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苟以勇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由东到西呈现了梯次推进、梯度发展的格局,沿海地区已经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但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基础仍十分薄弱,需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在就业方面,改革开放40年,服务业对稳就业作出突出贡献。数据显示,1978-2017年,服务业就业人员由4890万人增长到34872万人,年均增长5.2%,分别高出全部就业人员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速3.5和2.2个百分点。2017年底,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主体,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

据测算,2009年到2012年期间,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新增就业70万人;2016年,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20万个就业岗位,服务业拉动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可见,相比一产、二产,三产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要大很多。

国家统计局文章指出,改革开放40年,服务业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各行业相互推动,协调有序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战略全面实施,信息产业呈爆发式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192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7452亿元,占GDP比重由2.2%上升到3.3%,2017年实际增速达26%,远高于其他行业。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占GDP比重为32.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7.2%,提供共享经济服务的服务者人数约7000万人,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数约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

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29.2万亿元,2014-2017年均增长29.8%;网上零售额7.2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2015年的10.8%提高到2017年的15.0%,提高了4.2个百分点。移动支付迅速风靡全国,新时代无现金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与电商相似,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发展的还有旅游等产业。2017年,我国国内游客50亿人次,比1994年增长了8.5倍;入境游客1.4亿人次,比1978年增长了76.1倍;国内旅游总花费和国际旅游收入分别为45661亿元人民币和1234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了43.6倍和15.9倍。

来自广州的吴先生今年9月再一次到四川稻城亚丁景区旅游。“七年前来的时候,游客数量还是比较少的,现在是当时的好多倍了。”

在健康养老产业方面,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健康需求及消费支出日益增大。数据显示,2014-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年均增长12.3%,远高于8.5%的居民消费人均支出年均增速,占比也从2013年的6.9%提高到2017年的7.9%。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