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央行回应市场热点:平稳有序去杠杆 债市风险总体可控

2018年06月19日 11:13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央行网站于昨日(6月18日)刊载文章称,央行有关负责人对近期市场热点事件进行了回应,表示央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针对新增社会融资出现腰斩式缩减,从而引发市场的广泛担忧,该负责人分析称,融资规模减少主要是强监管、去杠杆政策效应逐步发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有所下降,债券市场融资有所减少。综合考虑季节波动、资产证券化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社会融资增长总体比较平稳。

  再次定调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央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未来,央行将加强形势预判和预调微调,加强监管政策协调,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积极有效应对可能的外部冲击,稳定市场预期,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总体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基本平稳,综合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所下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增长的韧性增强,生产面指标稳中向好,总供求更加平衡,增长动力加快转换。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强,将保持平稳健康增长的中长期良好趋势。

  平稳有序去杠杆

  2018年5月末,M2同比增长8.3%,增速比2017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实体流动性整体趋于稳定。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405亿元,小微、涉农领域贷款投放加快。1-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9万亿元,同比少增1.44万亿元,5月末同比增长10.3%。

  有分析认为,新增社会融资出现腰斩式的缩减,引起了市场的广泛担忧。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融资规模减少主要原因是强监管、去杠杆政策效应逐步发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有所下降,债券市场融资有所减少。综合考虑季节波动、资产证券化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社会融资增长总体比较平稳。总的看,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减少资金空转,平稳有序去杠杆。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18日撰文称,今年5月份,社融增量下降是金融去杠杆效果的进一步显现,主要是表外融资萎缩。金融强监管在缩短了资金链的同时,也导致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有所减少,除了在M2增速中表现为“对非金融部门债权”的贡献率下降,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下降同样佐证了这一点。

  盛松成指出,当前,去杠杆的边际力度应逐步趋缓,央行可更多地考虑相机抉择,使货币政策更趋稳健中性,可运用定向降准、MLF等量价工具调节。

  债券市场风险总体可控

  有媒体报道称,今年债券违约金额已超过160亿元,多于2015年总和,且较2016年和2017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债券市场风险总体可控。今年以来,债券发行融资同比回暖,市场利率水平整体呈现下行趋势,截至2018年5月末,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后尚未兑付的金额663亿元,占余额的比重为0.39%。尽管出现了一些实质性违约事件,但近期新增违约总体呈点状分布,未呈现风险集中的趋势,是加强市场纪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的体现,债券违约率总体水平不高。

  据第一财经援引招商宏观分析团队内部人士言论,债券违约出现有几大前提条件:过去一段时间国企去杠杆,负债率下降,民企、私人企业负债率上升;第二,金融从严监管加之去杠杆,导致非标融资大幅收缩,通过借新还旧债的模式难以为继,才出现结构性违约。结构性违约对一些行业投资产生负面影响,但仍是结构性的,以公共事业投资为例,投资仍然上升,所以说这种影响不值得高估。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