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真的差异化么

作者: 云蒙 2018-01-24 10:48:22
虽然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各有优劣,但应该说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不可逾越的护城河

本文来自“云蒙投资”微信公众号,作者为云蒙。

最近一直有声音呼喊银行差异化,甚至认为差异化的趋势足以弥补估值的差异,或者成为估值差异的主要理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1、首先澄清一下概念,“差异化”和“细分化”。根据我的理解,很多人提到的“差异化”指的是某些一行在一些业务上有一定的优势或者战略侧重,例如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差异、客户群体的差异等,这就类似于分析专卖生鲜的超市和专卖母婴用品的超市、针对女人的酒店和针对商务人士的酒店,经营得好和不好都可以分析对比,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差异化理解成“细分市场化”。

对银行而言,零售贷款和对公以及对小微的贷款,以及对同业的授信,也就是我们说的零售之王、对公之王、小微之王和同业之王等,甚至我觉得还有按揭之王等等都是针对贷款的细分市场,每家银行均有涉及,虽然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各有优劣,但应该说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不可逾越的护城河。这些差异最后都从净利息收入中体现。

2、我们所说的银行的“同质化”,可以理解为“经营可比性”。我们不会因为卖母婴用品就给过高的估值,他们的财务评估模型应该不会有本质的差异。我们不应该对某个细分市场单独给予优于总体的溢价。就银行而言,也就是说在没有盈利模式明显的差异出现的前提下,银行在银行业这个范畴框架内仍然是可以量化比较的,而在其他盈利模式、监管体系差异明显的行业比如证券、保险就没办法量化比较了。

3、我们的银行经营业绩有差异,但盈利模式仍然同质化。我国的银行还是以授信业务或者说利差类业务为主,这也是过去几年监管套利和加杠杆的主要盈利来源。从财报来看,我们国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在下降,但有不少大行仍然在65%以上,基本上差异不大,中间收入或者说投资收益占比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

可以说银行还都是“商业银行”或者说“储蓄银行”,还没有出现国外的“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而这些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通常只占10%-20%。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有一些投资银行的趋势,但在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下,仍然不可能有明显突破。

4、2017年的强监管使得传统业务有所回归,但监管套利的历史意义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例如,正是同业业务的放开,使得银行对利率的敏感性和各种套利手法得到的锤炼,负面说是金融脱实向虚,体系内空转,正面说是极大推进了利率市场化。

也就是说,市场可以很快将低利率传导到各个可以获利的角落,也正是这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说只要没有发生系统性风险,各种擦边球和新做法也未尝不是未来金融创新的试水。水至清则无鱼,监管规则的出台其实也是市场各方长期博弈和争取的结果。

5、随着人民财富不断积累,中国逐渐进入“一万美元俱乐部”,银行在大资管、大财富领域会有更大的发展。最近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并不是禁止资管、同业等业务,而是禁止违法违规的市场乱象,这样合法业务才能健康发展。

预期未来在混业监管下,银行的资管业务会逐渐放开,银行通过整合保险、证券等多种金融业务,获取手续费收入,风控的链条会更长,市场也更广阔。同时放开的前提应该是风险可控,不要出现美国次债危机那样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再谈“差异化”和不同的估值体系是比较适宜的。(编辑:王梦艳)

免责声明:智通财经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