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央行详解双支柱调控:货币政策侧重物价稳定 宏观审慎侧重金融稳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央行详解双支柱调控:货币政策侧重物价稳定 宏观审慎侧重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都可以进行逆周期调节。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结合起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反思全球金融危机教训并结合我国国情的重要部署,有助于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对双支柱调控框架进行了解读。央行指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都可以进行逆周期调节,都具有宏观管理的属性。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结合起来。

“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侧重于物价水平的稳定,以及经济和就业增长;而宏观审慎政策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能够‘对症下药’,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两者恰好可以相互补充和强化。” 央行表示。

具体来说,传统央行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主要关注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这种框架对应对高通胀起了良好的作用,但以物价为锚的货币政策框架也存在缺陷,即使物价较为稳定,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可能很大。因此,中央银行仅借助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有效平衡好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调控。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金融周期变化,而评判金融周期,最核心的两个指标是广义信贷和房地产价格,前者代表融资条件,后者反映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和态度。由于房地产是信贷的重要抵押品,因此两者之间会相互放大,从而导致自我强化的顺周期波动。

“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天然容易加杠杆,具有‘买涨不买跌’的特征,容易出现顺周期波动和超调,这就使利率等价格调节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审慎政策对杠杆水平进行逆周期的调节。”央行举例称。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出现了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更紧密融合的趋势,不少央行在实质上具备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涵。例如,英国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能集中于央行,在已有货币政策委员会之外,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管理;欧元区也逐步建立了以欧央行为核心、欧央行和各成员国审慎管理当局共同负责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中国对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11,那一年,央行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是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就做多大生意”,不能盲目扩张和过度加杠杆。针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央行自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今年开始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范围,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明年还将把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考核。

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更多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覆盖范围。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较好地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有力促进了宏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央行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央行详解双支柱调控:货币政策侧重物价稳定 宏观审慎侧重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都可以进行逆周期调节。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结合起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反思全球金融危机教训并结合我国国情的重要部署,有助于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对双支柱调控框架进行了解读。央行指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都可以进行逆周期调节,都具有宏观管理的属性。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结合起来。

“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侧重于物价水平的稳定,以及经济和就业增长;而宏观审慎政策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能够‘对症下药’,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两者恰好可以相互补充和强化。” 央行表示。

具体来说,传统央行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主要关注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这种框架对应对高通胀起了良好的作用,但以物价为锚的货币政策框架也存在缺陷,即使物价较为稳定,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可能很大。因此,中央银行仅借助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有效平衡好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调控。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金融周期变化,而评判金融周期,最核心的两个指标是广义信贷和房地产价格,前者代表融资条件,后者反映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和态度。由于房地产是信贷的重要抵押品,因此两者之间会相互放大,从而导致自我强化的顺周期波动。

“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天然容易加杠杆,具有‘买涨不买跌’的特征,容易出现顺周期波动和超调,这就使利率等价格调节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审慎政策对杠杆水平进行逆周期的调节。”央行举例称。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出现了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更紧密融合的趋势,不少央行在实质上具备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涵。例如,英国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能集中于央行,在已有货币政策委员会之外,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管理;欧元区也逐步建立了以欧央行为核心、欧央行和各成员国审慎管理当局共同负责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中国对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11,那一年,央行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是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就做多大生意”,不能盲目扩张和过度加杠杆。针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央行自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今年开始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范围,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明年还将把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考核。

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更多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覆盖范围。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较好地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有力促进了宏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央行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